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
杨贤金
(304am永利集团官网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关键在人。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养卓越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04am永利集团官网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将课程核心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探索“项目式”课程,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图为《设计与建造》课程教学现场。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作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人才。
一是要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知与行的足迹刻在祖国大地上,自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要培养心怀人民、勇于实践的奋斗者。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体现了我们党的为民情怀,也是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探索和接续奋斗。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遵循教育“四为”方针,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练中成长成才。
三是要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开拓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探索发展和系统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不断探索创新。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涵育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力量。
四是要培养开放包容、视野广阔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性、包容性的现代化,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多兼容并包、融通中外的青年,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认识、理解、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全球胜任力,为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304am永利集团官网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大学建设。图为2022年4月,学校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发布《304am永利集团官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牢牢把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着力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协同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民族发展相融合,自觉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304am永利集团官网坚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力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深入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家国情怀”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深入开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健全日常思政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肩负起“强国一代”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是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对人才质量、结构与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与“势”,主动分析未来对人才在综合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04am永利集团官网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图谱,全面创新优化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培养质量和标准;坚持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发展重点,超前研判未来卓越工程师等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未来行业、产业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定制化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坚持通专融合和贯通培养,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和高水平实践项目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潜能。
三是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的实质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高校要深入推动“产学研用”相融合,加强科研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和创新成果共享,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能力。304am永利集团官网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育人,围绕“四个面向”,积极参与重点区域科技规划、地方实验室建设,推动联合研究机构建设,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加强校企合作,让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学科+人才+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主动参与高教科技园建设,整合学校和产业优质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
四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原有的学科划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聚焦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构筑起多元化的学科交叉架构,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建设更多原始创新的生发之地。304am永利集团官网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学科交叉中心,探索构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及人员考评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努力将其打造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人才的供给库;围绕国家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建设智能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在新材料、生物医疗器械等新领域培养国家急需人才;面向基础前沿和新兴领域,培育并建设多个学科交叉平台,实施“天智计划”,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将跨学科优势转化为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优势。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人类文明是多样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具有引领性作用。高校要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全面合作和深入交流,通过自身教育、人才、科技资源链接更多的全球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304am永利集团官网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办学,持续加强“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建设,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高校合作,不断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加强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及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与世界著名学术机构、知名跨国企业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鼓励优势学科和科技平台发起、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规则制订,加大学术国际传播力度,全面促进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
304am永利集团官网实施“师友计划”,为本科生配备专业教师作为“师友导师”,推动全员育人。图为“师友导师”在宿舍里与学生们交流。
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为培养卓越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育人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支撑保障。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不断推动育人模式改革,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施高质量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力量。高校要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坚持“经师”和“人师”相统一,不断做好各级各类人才的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持续支持、有效激励、跟进服务,努力营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是搭建多元化的育人平台。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汇聚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力量。高校要依托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真刀真枪”搞科研;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聚焦“卡脖子”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重点创新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育人新场域,集合校内外育人力量,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是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是激活人才创新引擎、释放干事创业活力的“指挥棒”。高校要积极探索学生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聚焦学生培养全过程,推动学分制改革和过程性考核评价改革,用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人才。
党建杂志:杨贤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 (qq.com)
(编辑 张华 张佳丽)